"); MsgBox.document.write (" "+Item+""); MsgBox.document.write ("
"); MsgBox.document.close(); MsgBox.print(); MsgBox.close(); }
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来源: 施兴林 日期:2018-01-12 【字号:

 

现代物流业作为我市“十三五”规划“365产业”中的新兴产业之一,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至关重要。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套快速、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

一、发展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39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9公里、国省干线1208公里、农村公路12082公里。全市基本形成以“两纵两横两联”高速公路网和“四纵三横二联”国省干线公路网为主骨架、以辐射城乡农村公路网为补充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2.物流从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74月,我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物流及相关配套企业1167家,与“十二五”初相比新增300余家。全市已有14家物流企业被认定为A级企业,其中11家企业为3A级。2016年物流业增加值137亿元,与“十二五”初相比增加72.0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6年来提高了0.65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1.物流规划及功能滞后。一是市本级物流港功能滞后。龙岩中心城市陆地港、龙门物流园区、公路港等在货物代理流通速度、效率、信息服务等方面有待提升,综合性物流港和重点物流节点建设滞后,大宗货物运输只能选择借用兄弟市专业公路物流园区进行中转。二是各县龙头带动较弱。如汀州电商物流园区、武平龙州物流园、永定汽车物流专业园、上杭资金顺安综合物流园、连城公路港和漳平通宇陆铁保税物流园等各县龙头都存在建设速度较慢、功能混杂、秩序混乱等问题,综合物流节点作用未能凸显。三是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功能不足。我市电商快递物流配送覆盖率不足50%,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农村物流快递资源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服务网点上有待互补;没有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交易配送中心,尤其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全市虽有93家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企业,但仅新罗、长汀、上杭的4家企业具有冷链物流服务。

2.传统物流亟待转型升级。一是规模“小散弱”。货物运输型物流企业中96%是传统分散型物流企业,经营状况、资产、设施设备、管理及服务、信息化水平等指标达到国家2A级以上企业仅占2.6%,最高只达3A级。二是信息化较低。全市虽有56家企业可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但均处于功能简单的低水平电脑信息管理阶段,尚未建立供需实时对接、便捷高效、资源共享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交通物流融合远远不够。三是专业化滞后。第三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物流外包等专业商品终端配送发展滞后,全市有43家企业独立设置物流企业或受委托而设置,外包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社会化需求受限,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融合极不充分。

3.物流企业税费负担较重。一是“营改增”后进项税抵扣不充分。如现金加油无法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车辆修理费用有些难以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油品抵扣国家按照额定比例按38%进行抵扣,龙岩由于地处山区等因素油耗正常占比高达40%-45%。二是“五险一金”存在重复缴纳。按工资总额的44.6%收取,但物流企业中的农民工(司机、搬运工、一线操作工)已在户籍地缴纳了新农合、新农保,不愿再重复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目前体制仍需缴纳,既增加了企业负担、又加重了个人负担。

三、对策建议

1.保障规划和用地需求。建议科学制定现代物流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城市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建立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库,优先解决入库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对列入重点项目库的新引进物流项目用地执行工业用地相关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利用现有厂区、厂房改造或加层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议对此不再征收土地价款,免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2.加大物流龙头培育力度。优化陆地港国际货运及保税仓储等功能,完善龙岩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公路港)在汽车、建材领域的专业综合物流功能,并以此为龙头,辐射带动龙门物流园区、新罗亿富龙建材贸易物流园、龙岩钢信钢材物流园及各县专业物流园区,引导提升物流龙头在货运代理、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加大创建示范物流园区和创建A级物流企业奖励扶持力度,推动物流企业提高管理服务和信息化水平,促进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3.加强物流招商引资。制定招商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龙头物流企业入驻,尤其针对山区绿色物产丰富的特点,借鉴台湾先进经验,对接“一带一路”,深化闽台物流合作,吸引台湾实力高端冷链物流企业入驻,吸收GPS自动识别全程冷控技术、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使我市生鲜产品从采收、储藏、包装、运输、销售均可在冷链物流支持下到达消费所在地。

4.支持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软硬件支撑平台建设,实现与省级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形成互联互通、协同联合的智慧信息网络,为物流企业提供一站式、可定制的多种信息管理服务。同时,鼓励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化,利用网络技术使企业信息系统与其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对接,与外部物流、政府监管部门网络连接,形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外部物流资源共享。